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为进一步探索科研范式变革路径,强化科研育人实效,5月29日下午,人文社会科学处举办2024-202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第十一期)交叉研究学术沙龙。我校社会科学类各学科教师,长三角地区南京大学等高校和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传媒学院等多个学院、部门100余位师生线上参会。

活动由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吴新星主持。


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李锋指出新的技术革命的产生,会伴随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转变,社科学者必须回应现实变化,通过数据建模在推动政治学理论的深化和政治学范式的演进上持续发力,从而推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全燕阐释了从传播学出发思考社会科学的必要性,并从“新问题”“新方法”“新范式”三个方面展开,指出人工智能背景下,传播学不仅是解释社会的手段,也是社会运行的组织机制和解释社会的基本路径,要承担更大的学术责任,在泛在连接中重构社会意义。苏州市姑苏区数据局副局长吕俊表示,姑苏区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古城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模式、理念、机制创新中融合数字化手段,形成“一本账”“一张图”“一盘棋”“一张网”的规划方案,结合32号街坊、平江九巷等案例,生动展示了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的“智慧姑苏”样本,为社科研究提供鲜活的实践场景。中国知网培训经理高梓婷表示知网通过部署华知、Deepseek大模型,将AI嵌入各个学习环节。她对标科研工作的全流程体系,从课题定位-文章阅读-开展写作三个模块,演示了文献挖掘、知识图谱构建等数智化科研提效路径。

与会老师围绕主题分享中的疑惑进行了热烈探讨。大家纷纷表示,四位嘉宾的分享深入浅出,从不同维度共同勾勒出一幅智研融合的社科研究新图景,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本次活动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第二次专题培训,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处党支部“党员说·党员行”主题党日活动之一,既是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号召的积极实践,也是以数智赋能科研创新、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有效探索。人文社会科学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引领师生把握智能化科研浪潮,深化广大师生对AI驱动下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理解,实现党建、事业一融双高,科研、育人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