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
本书着重揭示以辞格为代表的修辞形式与以论辩为特色的修辞发明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形式包含、组织、塑造发明,且决定其意义。通过中西辞格论辩观源流考,首先发掘了论辩性辞格及其论辩功能,进而甄选隐喻、转喻、提喻、反语、用典五个转义辞格,以及反复、排比、反问、对照、反叙五个非转义辞格;并考辨出辞格的二十种论辩功能:逻辑、人格、情感、在场、认同、契境、谋篇、亲近、简约、丰裕、导引、揣情、选择、解码、传道、创新、吊诡、转化、活泼、畅道。对尤为突出的前五种,辟专章诠其意涵与要素,并作经典案例解析。作者还综合考察了辞格交互作用下合力实现主要论辩功能的情形。最后经由哲学观照,阐发了修辞格普遍具有的认知性与认识论意义。
作者简介
袁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滑铁卢大学、伦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以及修辞批评。出版《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西方修辞学经典选译》、Readings in Western Rhetoric等书籍。在《当代修辞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外语》《国文天地》(中国台湾)以及Argument & Computation等海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撰写“修辞三诉诸”等西方核心修辞术语词条,并为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Persuasion(2023)撰写了揭示我国修辞精粹的篇章。
本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西方辞格论辩观源流考
第一节 希腊时期:辞格论辩观的滥觞
第二节 罗马时期:辞格论辩观的丰富
第三节 中世纪:基督教修辞学的辞格雄辩观
第四节 文艺复兴:辞格论辩观的繁盛
第五节 启蒙时期:辞格论辩观的考验
第六节 近现代:辞格论辩功能的系统观
第七节 当代:辞格论辩功能观的深化
第二章 中国辞格论辩观源流考
第一节 先秦:辞格论辩观的萌发
第二节 汉魏南北朝:辞格论辩观的繁生
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辞格论辩观的延展
第四节 近现代:辞格论辩观的初兴
第五节 当代:辞格论辩观的多元化
第三章 常用论辩性辞格与论辩功能星丛
第一节 中西论辩性辞格与论辩功能汇要
第二节 汉英常用论辩性辞格
第三节 辞格的论辩功能星丛
第四章 辞格的逻辑诉求功能
第一节 逻辑诉求体系论证
第二节 反问在《文心雕龙》中的逻辑诉求功能
第三节 反叙在《论语》中的逻辑诉求功能
小 结
第五章 辞格的人格诉求功能
第一节 人格诉求体系论证
第二节 用典在传世致辞中的人格诉求功能
第三节 提喻在《孟子》中的人格诉求功能
小 结
第六章 辞格的情感诉求功能
第一节 情感诉求体系论证
第二节 排比在《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情感诉求功能
第三节 转喻在李煜《虞美人》中的情感诉求功能
小 结
第七章 辞格的在场功能
第一节 钱姆·佩雷尔曼的修辞在场释解
第二节 隐喻在《庄子·大宗师》中的在场功能
第三节 反复在胡适传世演说中的在场功能
小 结
第八章 辞格的认同功能
第一节 肯尼思·伯克的认同理论诠释
第二节 层递的认同功能
第三节 对照的认同功能
第四节 层递、对照在《荀子·荣辱》中的认同功能
小 结
第九章 辞格交互作用下的论辩功能
第一节 转义主辞格的逻辑、人格、情感诉求功能
第二节 非转义主辞格的在场与认同功能
小 结
第十章 辞格论辩性的哲学观照
第一节 转义和非转义辞格的认知共性与认识论意义
第二节 修辞形式与修辞发明的有机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