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本书稿以跨文化形象为方法所展开的研究是对形象形成机制以及导致这种形象形成的文化困境的考察,通过对四个具体文本的解读,对形象形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实际上每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对于形象形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将现实矛盾与文化困境的分析作为以形象为方法的研究路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把形象研究真正落实到对想象主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上。
作者简介
李勇,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文学基本理论、跨文化、审美文化研究。已出版《通俗文学理论》《本真的自由——林语堂评传》《西欧的中国形象》《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等学术著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南国学术》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科项目三项。
本书目录
绪论 跨文化研究:以形象为方法
第一节 形象:对象还是方法?
第二节 以形象为方法的理论议题
第三节 以形象为方法的研究路径
第四节 从理论建构到文本解读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形象本体的不同维度
第一节 辩证意象:他者形象的形态
第二节 跨文化形象学解释性范畴
第三节 跨文化形象研究的价值立场
第二章 形象文本解读的路径
第一节 能指链中的形象
第二节 从文本类型到阅读型构
第三节 形象的跨文化阐释
第三章 展示性文本中的异国情调乌托邦
第一节 作为文学形象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作为文化想象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从文学形象到文化想象的转换机制
第四章 展示性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王国
第一节 从具像到全像:文本意义的释放
第二节 类像与型像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介入
第四节 超越东方与西方
第五章 证明性文本中的乌托邦希望
第一节 变化中的中国:威廉斯的笔触
第二节 黎明中的中国:充满希望的形象
第三节 中国的黎明,美国的期待
第四节 现实性的乌托邦形象
第六章 证明性文本中的“威胁”幻象
第一节 “中国威胁论”的错误预设
第二节 作为修辞幻象的中国“威胁”
第三节 中国的“威胁”,还是美国的恐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