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2024-202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第二期学术沙龙“AI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在独墅湖校区举行。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臧雷振主讲,我校文学院教授房伟、传媒学院副教授张梦晗担任分享嘉宾。来自各学院的120多位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线下参会,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50多位青年教师线上参会。沙龙由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吴新星主持。
臧雷振围绕“以数据为基础VS以算法为规则: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迈向”这一主题,讲解了从“计量社会科学”到“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变革以及差异化特征。他比较了从数据建模为基础转向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的两种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认识论分野、研究侧重分异、研究原则差异等方面的区别,并以政治学的研究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研究范式变迁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议题的传承与拓展。
房伟以“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与创作”为主题,从数字时代的文学创作危机引入,阐述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缘由、政策机遇及其对纯文学提出的挑战,探讨了知识变革背景下文学创作的类型演变及发展空间。
张梦晗结合计算传播创新与应用探讨了“学科之间如何交叉”,并将计算传播与政治研究、经济研究、文化研究、政策研究相结合逐个进行案例剖析,展示了AI大模型在复杂化舆论生态中的分析及预测应用。
本次沙龙得到了教育部产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支持。项目合作方中国知网培训经理高梓婷为参会的师生讲解了AI大模型助力科研创新的“1+N+X”三层架构体系,以及“生成式知识服务”在科研创新、行业决策等场景的多维运用,同时现场演示了知网研学平台的操作功能。
吴新星在主持沙龙时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给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的情况下,新的理论、视角、方法、材料等方面创新将层出不穷。有意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要积极拥抱数字时代的机遇,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走出“科研舒适圈”去发现新的问题,学习应用新的方法,产出一批符合时代主题和实践需求的高质量成果。
沙龙最后,房伟现场签赠所著小说《太湖万物生》,得到了现场参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人文社会科学处、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