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2月3日,2024—202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第六期)“安宁疗护交叉研究”学术沙龙在我校护理学院举行。苏州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李惠玲教授作主旨分享,社会学院刘素素教授、李曼副教授和扬州市卫生监督所王限分别作专题分享。来自各学院的20余位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参会。沙龙由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吴新星主持。
李惠玲围绕“安宁疗护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主题,系统阐述了中国式安宁照护内涵及理论基础,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享了安宁疗护交叉研究的相关内容。她认为,安宁疗护的基本价值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的思想,医学人文与中国哲学的价值共生性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安宁照护保障体系。她分享了临床实践中开展安宁疗护的各类案例,展现了安宁疗护减缓患者痛苦、减轻家属负担、避免过度医疗的作用。她指出,安宁疗护包含“全人、全程、全家、全方位”,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各学科间的全方位交流合作,整合各文化思想和技术方法,提升整体照护水平,推动安宁疗护领域发展。
刘素素以“香港老人家庭照顾者的支持政策、实践及其启示”为主题,介绍了香港照顾者支持服务政策的前后转变,阐述了提升照顾者能力、鼓励家庭和非正规支援、服务整合的照顾者三层支持模式。她认为,香港的政策和实践对内地有较好的借鉴性,可以从政策支持、身份认可、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照顾者支持项目实践等方面来综合施策。
李曼围绕“家庭韧性与老年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质量”作专题分享。她分析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长期照顾需求激增,但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匹配。她梳理了安宁疗护服务的医院、机构、居家三类模式,提出了家庭韧性影响老年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质量的研究模型。
王限介绍了在苏州吴江区和扬州江都区安宁疗护的实践经验。今年扬州江都区设首个安宁疗护病区,联合多院和家庭式病房,收治了近百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从需求出发,扩病区规模、引设备技术、强质控、重人才培养等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协作,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新方式,探索地方安宁疗护试点经验。
护理学院田利副院长、金螳螂建筑学院王洪羿副教授、外国语学院莫俊华副教授等老师围绕安宁疗护临床实践、环境设计营造、语料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
本期沙龙为年度工作坊交叉研究系列的首场活动。今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处将聚焦党和国家需求,聚焦热点问题,打破学科边界,鼓励文理工医学科交叉交流,营造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新理念的交叉研究学术氛围。
(人文社会科学处、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