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明确“学术己任”,切实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经研究决定,设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喜迎二十大”专项课题。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注重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对学术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高质量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主题方向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研究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
2.聚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3.聚焦国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4.聚焦区域国别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研究要求
1.研究周期为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
2.申报人围绕以上主题方向,自拟具体研究选题。
3.研究周期内,项目负责人应完成以下研究任务之一:
(1)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发表理论文章1篇。
(2)在省级党委主办的党报、党刊,正部级党政单位主办的报纸上发表理论文章2篇,单篇篇幅在2000字以上。
(3)决策咨询报告等被省部级以上单位内参刊发或采纳,或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1篇。
(4)在《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期刊推荐目录》来源期刊发表与申报主题相关的一类学术论文1篇,或三类及以上学术论文2篇。
为鼓励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项目负责人的理论文章在中央级网络媒体平台上首发或被转载的,篇幅在2000字以上,在本专项课题结项时可视作为1篇报刊文章或1篇三类学术论文(仅限1篇)。中央级网络媒体平台包括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网、央广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科技网、人民政协网、“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网站、中国新闻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中国农网、法治网及上述网站的客户端等。
4.每项课题资助额度3万元,首期资助2万元,完成研究任务的拨付剩余的1万元;未完成研究任务的不再拨付剩余经费,且两年内不再给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团队及成果出版等各类资助。
四、申报条件
1.课题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良好的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能把握国内国际学术发展动态,能切实带领团队开展学术研究。
2.课题申请人应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3.为避免交叉申请、重复资助,确保课题申请人负责人和课题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作以下限定:
(1)每个课题申请人只能申报1项课题,且不能作为成员参与其他课题组。每个课题成员最多参加两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成员不超过5人。
(2)研究选题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资助的,不可申报。
(3)不得以已出版或已发表的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
(4)已获得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团队或博瑞奖教金资助或其他校内研究课题资助的,不可申报。
(5)同一选题已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两次以上但未获立项的,不可申报。
五、其他事项
1.6月3日前申报老师填写《申请书》《活页》《汇总表》发送至skcxmb@suda.edu.cn。《申请书》使用电子签名。申报材料以“学院+姓名+材料类别”为名。无需提交纸质稿。
2.人文社会科学处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评审,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确定资助课题。
联系人:许彤彤,65220036,15262788024;吴新星,65226719;18862151079,电子邮箱:skcxmb@suda.edu.cn。
特此通知。
附件1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喜迎二十大”专项课题申请书.docx
附件2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喜迎二十大”专项课题活页.doc
附件3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喜迎二十大”专项课题申请汇总表.xlsx
人文社会科学处
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处
2022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