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院系、直属单位、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为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与学术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推进我校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我处将于2008年5月6日(星期二)与我校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携手举办“东吴论坛”第三讲(分上半场、下半场),邀请国内语言学权威专家做学术讲演,敬请关注,欢迎参加!
        
      附:“东吴论坛”系列讲演之三简介
      “东吴论坛”系列讲演之三(上半场)
      变形重叠与元杂剧中的四字格状态形容词
    演讲人:江蓝生
      演讲题目:变形重叠与元杂剧中的四字格状态形容词
      演讲时间:2008年5月6日(星期二)上午9点30
      演讲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演讲人简介:
    江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组员;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1962-196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1978-1981年师从吕叔湘、刘坚二先生攻读近代汉语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6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术专长为汉语语法史、词汇史。

      演讲报告内容介绍
      提要:本研究贯穿古今文献资料,分析了元杂剧中与变形重叠有关的四字格状态形容词的语音结构类型,说明其中有的是单音节词的多次变形重叠形式;多次变形重叠促进了重叠式的词汇化,增强了词的描状性,最能描摹状态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根本上是语言的像似性质促动的。文章揭示了单音词能从正反两个方向进行变形重叠的现象,并说明顺向变声、逆向变韵的重叠规则是为了使重叠式仍然保持基式原有的声韵结构框架。本研究还以实例论述了变形重叠理论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





    “东吴论坛”系列讲演之三(下半场)简介
    为什么研究语言中的整合现象?
      演讲人:沈家煊
    演讲题目:为什么研究语言中的整合现象?
      演讲时间:2008年5月6日(星期二)下午3点30
      演讲地点:苏州大学东校区凌云楼9楼会议室

    演讲人简介:
      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所长,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执行理事(代表中国),《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国际《话语研究》杂志(Discourse Studies)咨询编委,法国《东亚语言学报》编委。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衫矶)和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语言学。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研究领域包括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主要著作有《“有界”与“无界”》《不对称与标记论》《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研究”,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汉语口语语料库”。

      演讲报告内容介绍
    1.从“分析”转向“整合”的大背景
    1. 1思维和认知过程中的整合现象
    1. 2 数学中的整合现象
    1. 3 经济学中的整合现象
    1. 4 语音中的整合现象
    1. 5 词汇和语法中的整合现象
    1. 6 口误中的整合现象

    2.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分析、分析、再分析

    3. 为什么讲“整合”?
    3. 1从动补式的使成义谈起
    3. 2 一味地分析失去概括性

    4. 怎么讲“整合”?
    4. 1 两种类型的整合:“糅合”和“截搭”
    4. 2 整合和“浮现意义”
    4. 3 浮现意义和回溯推理
    4.4 整合过程中的压缩和隐退

人文社科处、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2008年5月4日